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评估榜单竞赛项目介绍(普通本科类-和专业相关)
序号 |
赛事名称 |
1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2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3 |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
4 |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 |
5 |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 |
6 |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7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
8 |
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9 |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
10 |
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
11 |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 |
12 |
全国新工科创新大赛 |
13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 |
14 |
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 |
15 |
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 |
16 |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 |
17 |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 |
18 |
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 |
19 |
全国“互联网+ 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 |
20 |
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
1. 【竞赛简介】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于2015年起每年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组织机构:大赛由教育部牵头相关部门和承办学校所在省共同主办,每年指定高校承办。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成立相应的机构,或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本地初赛和复赛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等工作。
参赛项目要求:大赛分为高教主赛道(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商业组)、职教赛道(创意组、创业组)、国际赛道(商业企业组、社会企业组、命题组)。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参赛对象: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
赛程安排:(1)参赛报名(3-5月),校赛阶段。(2)初赛复赛(6-8月),各省(区、市)竞赛。(3)全国总决赛(10月中下旬)。大赛组委会将综合考虑各省(区、市)报名团队数、参赛高校数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等因素分配名额。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决出金、银、铜奖。
2. 【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问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1989开始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凡在举办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每个学校参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1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
奖项设置: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其中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再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部分获得三等奖。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3%)、一等奖(8%)、二等奖(24%)、三等奖(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正比例。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获得入围作品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
赛程安排:(1)偶数年11月,下发通知,组织发动阶段;(2)奇数年3-6月,校级评审、省级评审和组织申报阶段;(3)7-10月,全国复赛和参赛准备阶段;(4)11月,全国决赛和表彰阶段。
3.【竞赛简介】“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升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通过申报商业计划书参赛,有条件的团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运营实践;聘请专家评定出具备一定操作性、应用性以及良好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作品和成果的交流、展览、转让活动。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凡在举办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职研究生)都可参赛。参加竞赛作品分为已创业(甲类)与未创业(乙类)两类;分为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材料,机械能源,服务咨询等七组。实行分类、分组申报。参赛形式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作品,须事先协商明确作品的申报单位。每个学校选送参加主体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3件(专项竞赛名额另计),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
竞赛赛程: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奖项设置: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区、市)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复审,评出参赛作品总数的90%左右进入决赛。决赛设金奖(10%)、银奖(20%)、铜奖(70%),各组参赛作品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全国评审委员会将在复赛、决赛阶段,针对已创业(甲类)与未创业(乙类)两类作品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作品的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5%的加分。专项赛事单独设置奖项。
4.【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
中国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是我国高等学校化学学科最高级别赛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该赛事旨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总体水平。
赛事内容:竞赛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实验理论笔试的考察范围主要是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等。实验操作考试的考察范围主要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常规和大型仪器的使用、图谱解析、实验总结与报告等。
参赛对象:在校化学类本科生
5.【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从2008年起,委托高校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2012年更名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年会遴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计划”)参与项目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推介。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每校推荐的学术论文不超过3篇,参展项目不超过3项,由“国创计划”专家工作组遴选确定参会项目;地方所属高校的参会项目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下达参会项目配额择优推荐。奖项设置“我最喜爱的项目”20个,“最佳创意项目”20个,“优秀论文”20篇,遴选5篇论文进行大会报告。“国创计划”始终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理念,让更多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国创计划”的实施对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竞赛影响力:年会总结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经验,展示各高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果;建设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营造大胆实践、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基础上追逐创业梦想,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是目前国内同领域竞赛中影响力最大的交流项目之一,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赞誉和欢迎。
竞赛赛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每年召开一次,一般在十月的某个周末举行,星期五报到,会期为星期六全天,星期天上午,共1.5天,如有需要,也可延长为2天。
官方网址:gjcxcy.bjtu.edu.cn
6.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面向全日制本科生,专注于化工领域实现先进制造所需人才的培养,通过虚拟化工厂设计的实战模式,提升大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和工具的自主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本竞赛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推动学科创新活动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竞赛命题立足于我国存在巨大市场缺口的化工产品,或急需有效利用的原料资源,或紧迫的环境治理需求,设计一座虚拟化工厂。工作内容包括资源和产品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过程设计、生产设备和装置设计、工厂布置、技术经济分析。作品包括生产过程仿真模型、计算说明书和结果、工程图纸、可行性报告、设计说明书、装置三维模型。通过专项评审和公开答辩进行作品评价。
竞赛影响力:本竞赛对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效果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已经得到化工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在高校化工类院系的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环节,本科生参加本竞赛的参赛率已经入选评价指标。获奖学生更是受到专业领域就业市场的普遍欢迎(如列入中石化等企业的优才招聘范围)。
竞赛赛程:每年2月公布竞赛题目,3月组队报名,4月初公布合格参赛队名单,7月20日提交参赛作品,7月底前完成省级赛,8月上旬完成赛区决赛,8月下旬进行全国总决赛。
官方网址:iche.zju.edu.cn
7.【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充分体现“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竞赛起点高、规模大、精品多、覆盖面广,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得到了各省教育厅、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通过竞赛增强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扩大大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竞赛自2008年举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
组织机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高校轮流承办。竞赛设竞赛委员会,竞赛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
竞赛主题:参赛作品应体现“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以增强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目的;作品应体现新思维、新思想的实物制作(含模型)、软件、设计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品内容涉及各行业,如能源、机械、资源、建筑、电气、海洋、社会、经济、矿业等;作品通过评审、展示,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交融。
参赛资格:参赛学校为普通高等院校。申报参赛的作品以小组申报,每个小组不超过7人。参赛队员应为在竞赛报名起始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
竞赛安排:原则上各校申报作品时间为每年1月份,全国决赛时间为8月份。各校根据全国组委会分派的参赛作品名额在官方网站进行申报,申报的作品通过网评选拔全国决赛作品。进入全国决赛的作品进行集中场展览或演示,专家委员会进行现场答辩与评审决定获奖作品。
奖项设置:竞赛设立特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单项奖以及优秀组织奖,获奖比例由竞赛委员会根据参赛规模的实际情况确定。为保证全国竞赛评奖工作的公正性,对全国竞赛的评奖初步结果执行异议制度,“异议期”自评审初步结果公示之日起为期15天。
官方网址:http://www.jienengjianpai.org/
8.【竞赛简介】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以下简称“iCAN大赛”)是一个无固定限制、鼓励原始创新的赛事。自发起至今,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爱。iCAN秉承“自信、坚持、梦想”的精神,发现和培养高校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优秀青年人才,激发勇于创新的活力。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参赛项目类型:智慧家庭、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穿戴、智能制造、智慧文娱、智能语音
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毕业三年内的学生,要求团队使用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队长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每人仅限报名一支团队,每个团队指导老师数量不超过2人。
竞赛奖励:总决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单位奖等奖项,并授予相应证书。
官方网址:www.g-ican.com
9.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全国工业设计一流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协办的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技类赛事,自201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年共五届。
大赛宗旨:大赛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参赛者关注社会重大议题,夯实基础技能、结合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大赛将发挥品牌与平台作用,以多种形式为高校及企业搭建教育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平台,向全社会展示新时期高校工业设计的面貌,扶持、培育优秀的新锐设计人才。同时选取、孵化优秀的设计项目,充分发挥设计的成果转化作用,进一步推动工业设计教育事业发展、激发工业设计教育及产业动力。
参赛对象:参赛对象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及高职高专学生等。2022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参赛的学科专业范围主要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类相关学科专业,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报名参赛。
参赛者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
大赛类别:智能与体验、服务与系统、文化与社会创新、生活与时尚、健康与环保、专项赛。
官方网址:https://www.cuidc.net/#/
10.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提高本科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提升教育服务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水平,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定于2023年举办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大赛主题为“启航—化学工程师”。
参赛对象:参赛选手为高等学校化工类及相关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赛)每个学校不超过1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
成绩评定:参赛队员个人成绩由理论、仿真和实验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40%,仿真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40%(实验成绩取参赛团队的实验成绩)。
参赛团队的理论部分成绩取三名参赛队员理论成绩的平均分,参赛团队的仿真成绩为三名参赛队员仿真成绩的平均分。
官方网址:http://www.cteic.com/higherEducation-199.html?www.kulayu.com
11.【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是由中国化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化学类和近化学类专业多学科综合性竞赛。举办竞赛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夯实大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竞赛内容:参赛作品应符合本科实验教学或者科普宣传需要,且未在参赛当年1月1日前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或在同级竞赛活动中获奖。竞赛内容分为以下三类:1.新创实验,2.改进实验(包括教学实验仪器创制或改进),3.科普实验。
参赛对象:为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竟赛为团体赛,各参赛高校以队为单位组织选手参赛。初赛每个学校最多推荐3个参赛队(其中同一赛道报名不能超过二个参赛队),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设队长1名,指导教师1-2名。
奖项设置:分赛区竞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比例为15%左右、二等奖为25%左右、三等奖为30%左右。总决赛设置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特等奖比例为20%左右,一等奖35%左右,其余为二等奖。
官方网址:https://cid.nju.edu.cn/
12.【竞赛简介】全国新工科创新大赛
全国新工科创新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和全国高校创协联合会联合具备。举办竞赛的目的在于推进信息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帮助科技创新与各类产业及文化交叉融合,适应市场需求。
竞赛内容:依托于工业与信息化部产业资源优势,聚焦于科技前沿、工业发展、产业融合、文化创新等内容,主要面向前沿技术、产业数智化、产业低碳化、机器人应用、产业与文创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
参赛对象:各高等学校在职教师和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毕业五年内校友等均可参赛。竞赛为团体赛,各参赛高校以队为单位组织选手参赛。参赛项目的参赛赛道主要由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确定,项目负责人符合什么身份就参与相应赛道,每个项目参赛团队人数建议不超过6人。
奖项设置:分赛区奖项按照参赛人数按比例设置,获奖项目将由大赛组委会为获奖项目颁发证书;全国赛奖项按照参赛人数比例设置,获奖者可获得大赛主办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颁发的获奖证书。
官方网址:http://cyrchuang.bjsdcx.com/article/26.html
13.【竞赛简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及联盟成员高校承办,赞助企业协办。举办竞赛的目的在于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引导大学生把创新激情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树立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竞赛内容:竞赛分为两个赛道:
(一)赛道一主要内容涉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科技作品,包括实物制作(含模型)、软件、设计等,体现新思想、新原理、新方法及新技术。
(二)赛道二内容:大赛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要求参赛团队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电功率预测、市场营销管理、电力市场交易的过程进行模拟决策对抗。
参赛对象: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队不得超过7人,可聘请指导教师1-2 名。
奖项设置:竞赛设特等奖(可空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获奖数量,特等奖不超过有效申报总数的1%、一等奖不超过有效申报总数的5%、二等奖不超过有效申报总数的10%、三等奖不超过有效申报总数的20%。
竞赛设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指导学生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教师颁发优秀作品指导教师奖。由竞赛评审委员会根据参赛高校的组织情况,投票选出若干优秀组织单位奖。
官方网址:https://creeu.cn/
14.【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
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是由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面向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或实践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全国性大赛。
赛事意义: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旨在倡导各高校主动将创新方法教学融入专业课程,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启发学生创新创业。力争做到“创新思维与真实案例”相结合、“方法技巧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实现创新方法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赛要求:大赛要求学生提交的参赛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或与企业共同构思,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提交的参赛项目必须有最终的成果,而不是简单的创意。比赛评分标准也不是简单的项目汇报,而是将学生创新方法的运用和教师教学指导一起展示。
大赛奖励:通过项目展示、理论测试决出一、二、三等奖。
15.【竞赛简介】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
“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是由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主办、面向全国高校材料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项科技竞赛活动,旨在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强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竞赛内容:大赛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主要涵盖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三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题目以无机非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为基础,围绕专业规范中所界定的三门基础课程核心知识点,并综合考虑目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新技术的应用趋势等。
参赛对象:全国各高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均可参加报名
竞赛形式:比赛为现场作答计分形式。通过电脑抽题、大屏幕投影、电子计分、评委集中点评的方式进行实况录播。题目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的题型为选择题,主观题的题型为问答题。
竞赛时间:10—11月份,大赛两年举办一届(2014年为第一届)。
奖项设置:由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评选,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官方网址:http://cyrchuang.bjsdcx.com/article/26.html
16.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共广饶县委、广饶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高分子材料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性双创赛事。旨在促进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专业领域产学研成果转化,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强化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专业领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促进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产业教育领域“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为高校培养造就、选拔、激励“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竞赛内容:参赛作品内容涵盖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橡胶、塑料、涂料、胶黏剂、功能材料5大板块。作品形式不拘,包括但不限于:设计方案、项目报告、发明专利(以受理号为准)、成果产品等。
参赛作品须已通过实验室小试(提供所在院校或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出具的小试报告),并具备中试的可行性和试验条件,有充分的理论技术基础、真实详实的实验数据。
参赛对象:全日制在校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允许跨校组队参赛,每所高校报名团队数量不限,每支团队参赛学生不超过5人,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同一名参赛成员/指导老师可以加入多支团队
竞赛时间:一般为每年6月20日至10月20日。
奖项设置:大赛设立学生组奖项和优秀组织奖两类奖项。大赛总体获奖比例为初评组作品数量的30%。
官方网址:http://pmc.rubbervalley.com/
17.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以下简称“双实大赛”)是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双实”、“双创”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旨在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进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竞赛内容:材料的基本合成操作及实验报告的书写。
参赛对象:正式注册的在校本科生,每所参赛高校最多只能派出3名学生参加比赛,参赛高校需派出1名领队老师带队参加大赛。
18.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
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CCPA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通过竞赛,促进混凝土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激发创新思维。
竞赛内容:大赛内容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采用笔试的形式。所有参赛队员均需首先参加笔试。笔试内容涉及混凝土原材料与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拌混凝土的性能、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新型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实践部分为现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拌合和性能测试。
参赛对象:全国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均可报名参赛。每个参赛队由3名学生组成,提倡参赛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队。每位参赛者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参赛队应独立设计、制作,且每个参赛队只能设计一组混凝土。每队可设一名指导教师,从事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工作。
竞赛时间:竞赛一般每年6月下旬举行,5月底截止报名。
奖项设置:大赛设置团体和个人奖项,以奖励优秀的参赛队伍和个人。初步计划设置团体特等奖3个,团体一等奖7个,团体二等奖15个,团体三等奖30个;个人特等奖1个。并设优秀指导教师奖与实践技能奖、绿色创意奖、组织奖等单项奖。
19. 【竞赛简介】全国“互联网+ 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化学工程的精髓——“三传一反”,实现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传递过程等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法和工程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专业毕业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化工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协办的国“互联网+ 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大赛旨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的理解,锻炼大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分析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竞赛内容:参赛学生自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可通过制作课件、教学动画和动漫、工程案例3D动画及相关模拟软件等互联网+作品,动态讲解和展示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工程设计原理等重要教学内容。
参赛对象:须为全日制化工类在校本科生、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最多四人,每位同学只允许参加一支代表队,鼓励多学科组队参赛。
竞赛时间:竞赛一般每年5月初举行,5月底截止报名。竞赛分为作品收集
和评审两个阶段。参赛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作品(http://i-chemreaeng.scu.edu.cn/),包括设计作品及设计说明等电子材料,由竞赛组委会统一组织评审委员进行初审和终审,选出获奖作品
奖项设置:大赛根据设计作品质量、作品创意等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20. 【竞赛简介】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是非盈利的、公益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其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材料学科的教学改革,加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展示成果的机会,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促使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新材料事业。大赛的宗旨是促进高校创新学科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为新材料产业博览会起积极的宣传、动员和助推作用。
竞赛内容:大赛参赛作品以近年来我国材料类及相关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最新创新设计成果为内容,如实物、软件、专利、文章以及创新设计理念等,涉及领域符合下列范围:金属结构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其它前沿新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等。
竞赛形式:参赛学生以团队形式报名,并按照作品性质和背景领域分类,其中性质分为技术应用型和学术创新型两大类,背景领域分为材料、工艺以及器件与装备三大方向,经过评审专家初审后确定进入决赛的团队,再通过现场决赛决出各种奖项。
参赛人员:参赛对象为境内外在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材料及相关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本大赛以成果的形式报名,每个成果完成人由1~5人组成,并由1名导师进行指导。参赛的创新设计成果必须是距大赛申报日三年内完成的成果,且完成人身份需经本校相关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其创新设计成果应提交样品,成分构成(原理、应用)说明书,检测报告(或成果鉴定、结题总结、专利证书)原件。
竞赛时间:竞赛时间一般从6月初起至9月初止。
奖项设置:单项奖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优秀组织奖由组织委员会根据各参赛单位参赛人数或参赛成果数量、遵守参赛规则、组织相关单位和学生到大赛现场参观情况、现场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提名一定数量的参赛单位上报竞赛委员会批准。